工傷判傷比例詳解:打工仔自保必備,附常見案例表
在香港,僱員不幸遭遇工傷,除了醫療及病假方面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評估工傷對其工作能力造成的長遠影響,這直接關係到可獲得的賠償金額。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講解「判傷比例詳解 附常見工傷例子表」,讓打工仔了解自身權益,並提供實用法律建議。
香港工傷賠償法律框架
香港的工傷賠償主要依據《僱員補償條例》(香港法例第282章)。此條例旨在為因工受傷或患上職業病的僱員提供補償,不論僱主是否有疏忽。補償範圍包括醫療費用、工資損失及永久性傷殘的賠償。
判傷比例的重要性
判傷比例,正式名稱為「喪失工作能力程度評估」,是由註冊醫生或醫療評估委員會評估僱員因工傷導致的永久性傷殘程度,以百分比表示。這個比例直接影響永久性傷殘賠償金的計算,因此對僱員的權益至關重要。
相關法例條款
《僱員補償條例》第10條規定了永久性喪失工作能力的補償計算方法,其中判傷比例是關鍵因素。條例附表一及附表二列出了常見的傷殘情況及其對應的判傷比例,但實際評估仍需由醫生根據個別情況判斷。
判傷比例詳解 附常見工傷例子表
判傷比例的評估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受傷部位、功能喪失程度、年齡及職業等。以下是一些常見工傷例子及其大致的判傷比例範圍:
受傷部位 | 傷殘情況 | 判傷比例(約數) |
---|---|---|
手指 | 完全喪失功能 | 30%-70% (視乎手指及節數) |